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潮·科技

李老十(李老十荷花)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李老十,以及李老十荷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画家李老十怎么死的?

自杀身亡

老十善良、敏感而脆弱。他追求真诚与高雅、创造与永恒,但觉得被无数的平庸、丑陋和虚伪包围着;他希望超越名利,淡泊自适,但必须挣钱养家,与世俗打交道;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有不怕辛劳、勤勉奋斗的精神,但缺乏拯救的胸怀、担当的勇气和高度的责任心。他希望调离出版社,换一个自己更喜欢的工作,但却不善于交际和自荐,调换之事总处于“好事多磨”的状态。

他的残荷与钟馗得到了友人和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可,却难以得到市场和一般观者的支持与理解。他在作品中能够自由而生动地抒发、诉说、批评,面对生活中的具体矛盾和窘况时却无计可施,经常处于紧张、焦虑之中。

他知道肝病如不能治愈会造成严重后果,但从来不愿上医院,害怕打针吃药,且生活不规律,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他的焦虑和抑郁能够通过诗画宣泄加以缓解,但不能得到真正的根治,有时这种宣泄反而强化其自我伤痛意识。他头脑中的佛道思想有时会跑出来帮忙,如把闭门读书视为“至乐”,幻想着闲云野鹤、“舒卷任逍遥”或“一壶老酒挂僧腰”式的生活,但这类幻想不过是梦中花、水中月,一进入现实情境就破灭了。这一切,似乎可以用“生存困惑”四字来解释。其实,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面对生存困惑,只是有的比较麻木,有的比较敏感,有的能够化解,有的化解不了。敏感而内向的李老十属于难以化解那一类。

1996年6月1日。此前半年内,有几件事对老十的情绪和心态产生过影响:1月底,画家周思聪的逝世,老十参加追悼会回来,心情沉重,半天不说话,只是不停地抽烟。周思聪是他敬重的前辈艺术家,生前对他多有提携和鼓励。她的突然谢世在老十心中引起的震动,也许不是“悲痛”二字所能形容的。

5月上旬,老十的大哥在哈尔滨病逝。前面说过,他大哥的死对他的精神打击是双重的:失去亲人的悲伤;对自己肝病的忧虑。但没有人想到他会自杀。他在遗嘱中说:“……酒对肝真是不好啊!否则我活九十九岁呢。痛得不行了,我便想痛快地解决……人生太苦了。解脱了。”很显然,感到“人生太苦”,才是他选择弃世的主要缘由。

但是,作为艺术家的李老十对人生之苦的感受是一回事,他的实际生活苦到什么程度是另一回事。换言之,在精神上时常感到人生苦痛的李老十,在物质上与一般画家并没有很大区别。他的“人生太苦”感,他对人面兽心、人身鬼行现象的揭露与批判,自觉不自觉地基于一种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但他的弃世却是对个人责任和道德担当的放弃——他有年迈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儿子,有做人子、做人夫、做人父的责任。他尊重自己的痛苦感受,却没有充分考虑别人因他而产生的痛苦。

老十面对的,不是非死不可的境遇,他可以在尊重个人感受、直面人生、洞悉黑暗、愤世嫉俗的同时,勇敢地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在尽到自己一份责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那一份生的乐趣。有人说,老十的“结局符合一个为精神寻路的人的作为”,认为大多数活着的人与这种“境界相差甚远”。其实,老十“为精神寻路”并不体现在他的“结局”上,而体现在他生前的艺术创作上。正是其诗画作品以独特的角度、独特的风格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命状态,叩问了生存的意义,表现了画家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鞭挞,对真与善的追求,而他“遽然自裁”的结局本身,则意味着这一历程的中止。

“谁解枯蓬胜艳葩”?这是老十和他的诗画留下的发问,这发问所包含的痛与思,最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去解读。

心语心念片片枫叶情的散文

心语心念片片枫叶情的散文

心语心念片片枫叶情的散文,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在社交网络上都看过很多散文,其中有很多人会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散文,下面我分享心语心念片片枫叶情的散文,一起来看下吧。

心语心念片片枫叶情的散文1

循着古时的墨香,时光的道上,马铃儿声叮当,跟着文人的马车往秋的深处走。过长桥,穿小巷,深秋黄昏,路过枫林,叹息一声:那霜叶真的红于二月花吗?

秋天的字,再次从笔端滑落时,一钩弯月正守在薄凉的窗前。秋天的景,再次在心间辗转时,光阴的翅膀正滑过十月的指尖。

枫红时节,少了蝉儿炽烈长鸣的高腔,秋天安静了许多。

如一女子,走过了春天羞涩的初恋,走过了夏天痴狂的热恋,到了秋天,走入了婚姻。

春光烂漫,如火如荼都渐渐隐退,低下眉来,抱着一怀的心事,安静地细数着悠长绵软的光阴。

即使远山有怨,近水含恨,也如阿炳的一把二胡,在秋凉的夜里,低低地拉来拉去。

枝头高挂的,饱满了。地上生长的,丰厚了。

惆怅如此,寂寥也如此。

一阵秋风裹着一场秋雨,把点点愁绪抛洒得遍地都是。眉间心上始终缠绕着化不开抹不去的千头万绪,想展颜都不容易。

那就惆怅吧!

把惆怅的心绪放进秋天里最为妥帖。没有哪一个季节的惆怅比山河憔悴的惆怅更盛大。

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为过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也不算卖弄文墨了。秋天,她有足够的理由用惆怅击败你,比如枯叶遍地,比如落花如雨。

风清了,云静了,天地空明了。极目远眺时,光阴稀薄了,目光穿过疏疏朗朗的记忆,一眼能看到好多年以前的秋天。

那些少年时光里的秋天,也是那样的怅然。

十六岁的秋天,不适合做相思树下弹箜篌的女子,也不适合站在合欢树下期待一场心动的初恋。怀揣着彩蝶一样的梦想,一个人骑了单车往二十多里外的乡文化站送稿件。

第一次去,文化站长用怀疑的目光打量我半天,他不相信一个十几岁的辍学的孩子能写出那样的文字来。

第二次去,他拿出一本杂志,很遗憾地告诉我,我的文字发表在那本杂志上,只是被人顶替了,作者是别人的名字。

十六岁,懵懂的心,猜不透被人顶替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更不知道如何争回被别人夺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只是咬紧了嘴唇,把新写的稿件揉碎,撒在秋风里。

秋天,注定不是一个做梦的季节。霜打枫叶,也红不成二月的花。十六岁的梦,还没有斑斓成诗,绚丽成画,就那样无奈地碎了一地。

只记得回来的时候已近黄昏,夕阳红得刺眼,长长的路上只有我一个人。秋风一阵一阵吹得紧,树叶一片一片落得急,我的眼泪,一滴一滴掉在夕阳里。

十六岁的'秋天,惆怅是如此的饱满,拥挤在一起,年年此时节,和秋风一起歃血为盟,把心逼仄到疼。

夜半十分,再落一场雨。枕上听雨,雨打在芭蕉上,凉风敲窗,一下一下敲在心上。暗夜里辗转反侧,不知何处是故乡,满怀愁绪何处安放?

寂寥掠心时,势不可挡,躲在一片黑暗里,也无力还击,无路可退。

雪小禅第一次看李老十的画《十万残荷》,那盛大的寂寥和凋零,一下子如一颗子弹击中心脏不能动弹。我第一次读那段文字,刹那间如一股洪流把我席卷,在文字中沉浮,不能呼喊。

只有秋天,只有秋天的厚重才能托起十万残荷的凋零吧。也只有秋天的深远才能担当起那些寂寥和怅然。

同事庆生,几个人晚间相聚。在酒席间举杯,说工作,话家常,也谈古论今。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世人皆知的诗句,在那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从满脸沧桑却泛着枫叶红光的老领导口中念出,一时间只觉得心潮动荡,热气扑了满怀满眼。整个人生的怅惘,整个秋天的落寞,恍若都放在一盏酒之间了。

那个夜,从来滴酒不沾的我,也破例举杯一饮而尽,一同饮下的还有风烟俱净,秋水长天。

回宿舍时,一群跳广场舞的女子还在尽情地跳着,忘了秋夜微寒,忘了江心秋月白。

放的舞曲是八十年代的一首流行的通俗歌曲《九月九的酒》。陈少华的声音带着秋天的凝重之气,从夜的深处绕过来,缠在心上,听得我泪光点点。

模糊的光影里,十六岁的秋天被夜色一层一层包裹起来,丢在风里,越飘越远,像一片树叶飘向遥远的天边。

早上去上班,单位花坛里的花,有的已凋零,有的还在开放。

木槿花仰着粉紫的笑脸,百日红在一片苍绿中格外红艳。晨光照过来,我怀疑这是一角被光阴遗忘的春天。凉风中,这些花们独自妩媚着,开得有些放纵,忘了季节,忘了是在秋天,忘了再有一场秋雨,就是繁华落幕,香消玉殒。

花开得惊心,我看得出神。头顶是暖暖的阳光,脚下是温润的土地,十月的风悠悠荡荡地拂过来,扑在脸上,刹那间,整个人恍若化作了秋天的一株植物,枝枝叶叶在晨风中舒展。

若是做植物,就做古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一棵枫树吧?!

心语心念片片枫叶情的散文2

枫叶情散文

一阵秋风,一场霜露,满山遍野的枫叶纷纷将橙红与金黄,错落有致地洒落在青翠的山间树丛中,于是,一季的秋韵弥漫着绮丽的风采。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带着对枫叶向往已久的心情,迎着秋风送来的清爽,踏着秋声的鸣笛走向那片神奇的枫林——本溪枫叶谷。观枫红之色,嗅枫叶之息。

枫叶是大山与原野的骄子,绿的沉静,红的纯粹,黄的婉约。

小溪潺潺而流,小径婉转悠长,它们伴着满山遍野的枫叶,承载着我们的脚步,一路前行。

柔和温情的枫叶,激情四溢,红火中多了些许的动感与妩媚,色彩绚烂牵引着无数人的眼眸,让向往你的人们心生爱意,一往情深地投进你热情的怀抱里,在与你款款相拥中,寻觅秋意的气息,感受枫叶的情怀。

满山遍野的枫叶,五彩缤纷,随风轻盈摇曳、翩跹中,静默的描绘秋日的美丽,迭更季节的情怀。你浸染山峦原野,凝结霜露的晶莹,在每一片叶子上留下时光的温暖,写意季节的清雅与丰满。

穿行在由枫叶勾勒的艳丽且有着油画韵味的秋天风景里,在四处流淌诗意的枫林中,我按下激动的心绪,凝望映入眼帘的这片伫立于风中的枫林红叶,感叹这晚秋深处的意境,感怀季节在轮回中的多情善感,感触到时光如白驹过隙般的匆匆。而当温暖的阳光穿透晶莹剔透的露珠,洒落在橙红闪亮的枫叶上,枫叶的红与光交替辉映,疏影迷离地弹出七彩斑斓的光束,这光束婉如一道道彩虹飞跃在枫林之中,这又更好的印证枫叶的美赋予山川河流的生命气息,衬托晚秋的神气与壮观。

枫叶是有记忆的,它记得曾经有过的季节轮回,它记得有着怎样的风吹雨打,它记得从春天走到秋天的一路风情,也珍藏着许多从它脚下来来往往路过客人的美好与梦想。它俏丽的挂在枝头,眺望远方带来的希望,它仰望蓝天白云给予的辽阔,俯视苍茫大地赋予的厚爱,它在茂盛与枯瘦中,用尽一生的力量等待有缘人乘风而来,在一片橙红中抖动一地情结,在一阵阵秋声的吆喝中,随着秋风的吹拂展现纯美的风姿。昭示对过往的年华,对游人投以赏心悦目的.欢喜。

大山宁静,枫叶悠然。在这片枫红的海洋里,涌来了无数人对浸染山峦枫叶的钟爱,投来了赞美与惊讶的眼光,留下的脚印不知是否能踩痛飘落在地枫叶的筋骨,但这些脚印亦是对枫叶情有独钟的追逐,他们知道,枫叶的绯红是飘落前的精彩演出,是对一个季节的奉献,是对一段时光的追忆,是对生命的珍爱,枫叶的飘落是一种希望,不是失落,更不是沮丧,是寄语季节轮回的美好。

漫步在大山博大宽厚的胸膛中,捡拾枫叶飞落的舞姿,亲吻枫叶湿漉漉有着潮红般的笑靥,抚摸枫叶柔软而质感很强的脉络,这时刻,只觉得那些过往的年华似曾虚度,似曾相见恨晚。

轻盈的枫叶没有那种绚丽夺目的美,它淳朴清幽,无需雕琢,有着一颗圣洁的心灵。不被尘世尘埃所左右,坦然大方,无拘无束漫山遍野的自由怒放,枫叶从树枝摇曳而下,仿佛有着生命的依附,轻盈地飘落村庄农舍。牵引着无数向往醇香浓厚原生态气息游客之心,自求在你的怀抱里,抛却世间的繁华与浮躁,寻得一袭安逸,回归心灵的清净,在青山绿水红叶中,用返璞归真的情结拥抱对大自然的热爱。

山峦厚重无语,溪水淡雅流淌,走在枫红飘飘的大山之中,让我忘记旅途的疲劳,甚至多情的认为,这片枫叶橙红如金的色彩,是为我而斑斓,只为等我而来。曾经被尘埃浸染过的心,此时清澈透亮,且有着孩童般天真无邪的顽皮,流转于簇簇枫林的炫彩,跨过一袭小溪的清澈秀丽,拍照一些醉人眼眸的景色,采撷一片枫叶如蝶的身姿,写上一句祝福的寄语,放逐于流淌的溪水之中,让它随波而去,在远方静静流香。

晚秋在枫叶的衬托下如此的幽雅静好,清纯如水。游玩于枫红斑斓,枫叶飘舞的怀抱里,我想,此时一定无人过问尘世之烦忧,人间之沉浮,不问岁月沧桑的流转,不问星辰变迁的更迭,不问昨天,不问明天,只为当下,追寻一种散淡悠雅,安逸宁静的情怀,只为身心的净化与陶醉。

满目的红枫彩叶,满山的秋意盎然,装帧得晚秋如绮丽的梦境,勾画出秋色浸染的画卷,已足以让我有着无限的遐想。

天空高远,蓝天清冽,秋日的阳光温暖柔和,我紧紧的挨着红枫,扯一片叶子,擎举在指尖,安静中享受一段秋色年华的闲逸。看一场枫红如火的场景是如何醉人心脾,醉人眼眸,隽永秋天在时光中弥漫着梦幻般的力量。看一场枫红如何摇曳风中,嫣然中鼓惑我多情的心思,让我不忍离开,因为秋天的气息以悄然潜入我的心底。

溪水清澈,枫红婆娑。欣赏着枫叶的妩媚,让我感受到一种喜悦,于是,脑海便有了更多的遐想。既然是这里的过客,总归是要有分别。那么,我为何不趁着这样美好的时光,与你有份深深的心意相通,坐在你橙红如宝石的枫叶树下,静观小桥流水,煮一杯溢满清香的茗茶,听一曲云水禅心的曲子,在空灵的乐曲中,在一杯茶香的缭绕中,任凭秋风吹乱发髻,任凭秋露打湿眼帘,将心中的俗世烦忧抛向天外,将心中的思念寄于在这大山深处-----

转山转水转枫红,一溪秋水清澈潋滟,静好中承接了无数枫叶的残落,随波逐流中,无言地追逐过往年华。看着脚下匍匐在地的伶仃枫叶,落叶仿佛与晚秋有着不可捉摸的约定,结伴中纠结秋日的清冷,带着几许忧伤,几许凄美。不过这些残落的枫叶不曾淡去游人散淡悠闲的雅兴,反而却更好的映衬了游人的梦想,映衬了季节的斐然。

从枫林红叶中走出来,不忍频频回眸,心中知道,此时一别,也许是长久的分离,也许会在明年或者是多年以后再度相逢。我更为清楚,我们注定是这里的过客,做不了归人,所以,也不必有太多的留恋之情,我们只愿把你如画的风景与你赋予人类的情怀铭记在心间,把这青山秀水,晚秋红枫的记忆刻在岁月的长廊上,作为日后回忆的故事,从容度日,品味享受人生有味是清欢。

秋风伶俐,白云悠闲,走下山路,太阳缓缓沉落,沉落在山岗,沉落在枫叶的枝头上,反射的七彩光束,刺破万水千山,冲破层林尽染的枫红,目送我们乘风而去。

车载着我们一行游客离你渐行渐远,载着我对你无限的留恋之情渐行渐远。

枫叶情,这悠悠之情,我会铭记在心,枫叶情,在这逝水流年中,我们写一份相约之言吧!也许哪年秋日的一天,我会再次归来。

李老十的画有收藏价值吗

有收藏价值,李老十先生是个艺术符号极其鲜明的艺术家,是个纠结的人,一个纠结了一生的艺术家。纠结的性格被他带到艺术中,就变成了中西方艺术美学集大成者。

浅谈迦陵荷花诗之“有我”取向

                     沙月

 

内容摘要

     迦陵师的荷花诗备受诗家关注与喜爱。其荷花诗所呈现的“有我”的艺术取向,彰显了其审美视界与诗学探索。本文试从“有我”取向的角度,从其创作经历的三个阶段探析其荷花诗代表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关键词

迦陵  荷花诗  有我

沙月,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楚凤诗社社长,武汉文化遗产协会竹枝词学会创建人。

 

很多人读迦陵师,是从她的论诗和论词开始的。迦陵师之诗学,表达为批评之批评,学术个性鲜明,古今中西贯通,其“兴发感奋”“弱德之美”的诗学新论,沾溉来学于无穷,奠定了其在当代诗词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地位。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缪钺先生在论及古代女诗人时称:“吾国诗教,源远流长,女子能诗者,代不乏人……至於兼能深研文史,发为著述,立足於学术之林者,在古代女诗人中尤少概见。”他说:“纵观叶君涉世之深,学养之富,出其余绪以为诗词,宜其所作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先生是将迦陵师放在整个大中华女子诗词史学的视域里来尊崇的。

所以,大家以为,这样的迦陵师是一位“墙数仞,不得其门而 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的诗学大家。

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迦陵师首先是个诗人,而且是一个与我们许多人志趣相投的诗人。这位诗人,喜欢荷花。在她晚年就职的南开大学,还专门为她在“迦陵学舍”附近的马蹄湖里种植了许多荷花。

最早知道迦陵师,就是从荷花之爱开始的。

上个世纪90年代中下期,结识了一位号为“荷痴”的青年摄影人。他之镜头前的荷花与秋霜,与冰雪结缘,迥然异于常读之荷塘。读他的美图,为之惊艳。以为生平见所未见之绝代佳作。此友摄影的许多视角与构图,在心底里引发波澜万丈,与难堪阅历难行云程难渡彼岸暗合,这些大约是摄影者压根也没有想到的。一时兴起,以后的十年里,观图涂鸦,有诗,有词,亦有摄评,并为之撰成一专辑,名为《沙月荷风》。付梓之时,印刷的朋友说,这是他经手做的最美丽的一本书。当时已经进驻和讯平台做博客,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叫作“蒲柳雨荷”。其时以为,世上如我一般,爱荷痴荷自类为荷者,当为这个俗尘中的一个另类了。

2005年,在百度上搜索“荷花”的有关信息时,邂逅了“迦陵”这个美丽的如梦幻一般的遥远的名字。那时,蒙昧如我,还不知道迦陵何许人也,只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女子爱荷,与自己一样,于荷之出泥不染、中通外直之美质,尤为爱赏。等到开始用《佩文韵府》作工具,正儿八经地装模作样地开始“课诗”、“课词”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叫作“迦陵”的女子,爱荷爱了一生,荷花是她穿越生命的诗行。在俗世的滚滚红尘中,她和我们,很近很近。

迦陵师生于荷月,小名为“小荷”;最先开始学做诗,14岁就写下了直到今天还堪称经典的“咏莲”。在一本《迦陵诗词稿》中,选录了她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600余诗词曲联代表作品,其中写荷花意象的居然有多处,专题写荷花的作品就被选入了十几首。

于是,读荷写荷的同时,开始不顾一切的寻读迦陵师。我的朋友生华兄,亦将他手头的数本关于迦陵师的珍贵藏书,也送到我的包里。

本届论坛以“追寻与发现”为主题,探讨中华女子诗词代表人物的领军现象。我想,就当代而言,中华女子诗词第一人,非迦陵师莫属!而迦陵师艺海浩瀚,我之鄙陋,学力学养不济,即便是掬其艺海一滴水亦不能探之研之。在今天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坛上,我只能不揣鄙陋,将对迦陵师荷花诗之“有我”取向的些须学习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何谓“荷”?我们先借用迦陵师的一首荷花词前的小序来看一看。这个小序写得很长,足足有315个字。

《尔雅》曰:“荷,芙蕖;其花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盖荷之为物,其花既可赏,根实茎叶皆有可用,百花中罕有所匹。余生于荷月,双亲每呼之为“荷”,遂为乳字焉。稍长,读义山诗,每诵其“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及“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现佛身”之句,辄为之低徊不已。曾赋五言绝咏荷小诗一首云:“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其后几经忧患,辗转飘零,遂羁居加拿大之温哥华城。此城地近太平洋之暖流,气候宜人,百花繁茂,而独鲜植荷者,盖彼邦人士既未识其根实之可食也。年来屡以暑假归国讲学,每睹新荷,辄思往事,而双亲弃养已久。叹年华之不返,感身世之多艰,怅触于心,因赋此解。

迦陵师时非常看重自己写的这个诗前小序,她在多个讲学的场合,都会提起,甚至还会逐句逐句的加以诠释。我今天也不厌其烦的把这篇小序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来,是因为,我注意到,小序中谈荷,无论是介绍引用还是说应用,都是十分朴质的生活实用思考。以如此朴质的荷,穿越自己生命的诗行,作为自己强大生存力的精神支撑,这就是冥冥之中跟我们一样的平凡于芸芸众生中的可亲可近的迦陵师。在她的荷花诗中,“有我”的艺术取向十分鲜明,也十分坚定。

所谓荷,就是花叶根茎都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一种花卉,是大自然赐予大中华人的恩赏。对荷的这种近似于生物科学的思考,对荷的价值取向,充满了人间烟火味道的思考,比较起荷的象征意义来,更加接地气,入人心。可以说,这篇受到迦陵师本人相当重视的小序,是我们阅读她的荷花诗的一把金钥匙。

这样的荷,但凡下笔落纸,怎么能够空洞匮乏地去脱离生之活之的自己呢?怎么会去抄袭前人陈词滥调,伪装成雅士才媛呢?

胡适曾说:“大凡文学,有两个主要分子:一是‘要有我’,二是‘要有人’。”“有我”,就是在作品中可以看到真实的“我”,如我之所见,我之所闻,我之所为,我之所想等。“有我”,就是在作品中可以看到真实的“我”,如我与自然,我与人生,我与社会,我与自我等。迦陵师告诉大家:“我写诗词,一定都是真实的,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感觉,绝不会凭空造假。”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出一个我来,写出一个真实的我来,写出一个有“烟火气”的活着的自己,这就是迦陵师!

对于自己诗词创作的经历,迦陵师曾对缪钺道:“吾生平作词,风格三变。最初学唐五代宋初小令,以后伤时感事之作又尝受苏、辛影响;近数年中,研读清真、白石、梦窗、碧山诸家词,深有体会,於是所作亦趋於沉郁幽隐,似有近於南宋者矣。”

下面我们就按照迦陵师的自我评价,择取迦陵师不同时期的咏荷代表作,来探讨迦陵师在诗词创作中力倡“有我”取向的努力。

一、 置“小我”于“大我”中

唐代王昌龄所《诗格》,他说,诗有三宗旨,即有所为而发,或是有所寄托、赞颂,或是有所讥讽、针砭。提笔写诗,无论是写“为”,或是写“赞”,或是写“贬”,都应该看得见当下,写的是“我”。这一点,迦陵师荷花诗的“有我”之境,表达得格外鲜明。

通读《迦陵诗词稿》中的荷花诗,你可以看到,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铁蹄践踏下的亲身体验和刻骨感悟。1940年夏天,在北平读到初二年级,年仅16岁的叶嘉莹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荷花诗《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当时,诗人置身于沦陷区艰难困境中,突然失去母亲,又与父亲失联,茕茕孑立,还必须要面对抚育两个幼弟的重大挑战,彷徨不知所以的花季少女,以无能救国济民为愧,观莲叩佛,思莲问天:如来,你不是要普度众生脱其险厄苦海的吗?你在哪里!我们苦难人生的救赎在哪里!爱荷至深的少女诗人,写下的第一首荷花诗,竟然是如此的激烈,如此撼人心弦!

诗歌的前两句是实写。荷花这种植物,种植在池塘的淤泥之中,并非是种植在佛的世界里,“一一莲华见佛身”。虽然在淤泥中生长,但是十分难得,荷花将永持“出泥不染”的初心,矢志不渝。在这样悲惨的无以依靠的炼狱里,我所能依靠的,不是虚幻的佛,不是一生下来就一步一莲花的如来,而是我自己!你听听:“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蓬瀛”其实就是现实,冷酷的残忍的现实,就是“淤泥”;“不染清”,就是“初心”,就是一份决绝的誓言:我是荷,我是守持佛心的荷,我将直面逆境。在结构上,这前两句应当是后两句的答案。逆向的表达,突破一般正常的问答思维,把作者小小年纪,就决定咬碎牙关,也要一力承担天大重负的抉择,凸显在读者面前。难怪后来其恩师顾随赞叹其清峻端妍。这“清峻”诗格画风,实实实在是逆境之中人格写照。

在诗词领域里,这样的咏莲,当归入咏物诗。自古以来,咏物诗的制作似在把“无我”作为大美;而究其实,几乎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诗人的影子,都是诗人的自我观照,或者是诗人的褒贬立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写物见人,写小我见大我,即如此。迦陵师的恩师顾随说:“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

迦陵师借荷咏叹,咏叹的是我们民族在遭受蹂躏之际,应该做出的和正在做出的抉择。“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日军肆意杀戮、疯狂掠夺、奴役毒害百姓,这座伟大的历史名城,在日军的魔爪下经历了苦难的8年,民众丧失了民族尊严和生存空间。北平人民奋起抗战:北平城内有抗日武装,有开展锄奸斗争的国共两党英雄,有大批爱国学生到北平周围组织抗日游击队。了解到这些这些,你就明白了,16岁的初中花季女生,在诗词创作的起步阶段,所写出的《咏莲》,写的是极其可贵的家国情怀呀。

二、 汇我之所感于我之担当

2017年6月24日,93岁高龄的迦陵师在天津南开大学发表了她的新诗集《独陪明月看荷花》。这本自选诗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书名来自她早年的一首绝句。

1971年,她47岁,杂用了李义山的三个诗句,把自己的梦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咏荷。“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

在这个阶段里,迦陵师诗词创作进入了自如状态。缪钺所说“叶君论诗词,极重感发兴起之功。夫感发兴起之功,由於作品中之真情实感。叶君具有真挚之情思与敏锐之观察力,透视世变,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怀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远境,称心而言,不假雕饰,自与流俗之作异趣。”缪钺所指的当是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迦陵师推崇的是苏辛两大家。

苏者,东坡居士,北宋诗坛领袖,才气胸襟超迈过人。其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东坡尤其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诗词创作中,其于婉约,开“有我”抒情之境,杨柳春风飘逸沉着,雅人深致;其于豪放,开言志之先,可由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呼之啸之。

辛者,稼轩居士,南宋词坛领袖,风流蕴藉,睥睨古今。于靖康之难北宋沦亡的大背景下,稼轩横空出世,以英雄豪杰之手段写词而不失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成为前无古人甚至后无来者的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在词中所做出的开拓和成就,不仅超越了北宋的苏轼,而且也是使得千百年以下的作者一直感到难以为继。

苏辛两大家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都有一副铁肩膀,所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也。他们在诗词创作时不避时事,以济世利世化民育民为己任,着眼于生存,着眼于生活,让历代读者在振聋发聩中感受到他们的“革命”激情与抱负:极热心,极有责任心。

当代著名词学家长焕大师认为,诗词之根基在言志。立志之人,其襟怀亦渐至广大,则其诗当有涵容天地之格局,常常于言中有物中显现物外之言。

“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称,是在梦中得句,杂成三首,此为其三。

梦里,常常是行走在回忆之中的。

据迦陵师晚年回忆,1949年的圣诞节,丈夫因为所谓思想问题,被捉去关了起来。在台湾一个中学教书的迦陵师,当时只有24岁,在第二年夏天,中学刚刚考完学期考试,也和校长、六位老师,还有未满周岁的女儿,被捉去关了起来。放出来后,没有工作,没有薪水,没有住处,无家可归,只好寄人篱下,在亲戚家的走廊上栖身。

这样子的困窘,诗人起句用“一春梦雨常飘瓦”来表达,明明现实就是屋漏又逢连阴雨,却说是“梦雨”,诗人说的是不独现实中是阴雨淅沥不绝,而且在梦里亦是瓦上滴沥不断,甚至持续了整个的春天。这是何等的无奈,何等的苦痛,何等的噩梦!生活,似乎在把人往绝路上赶啊。24岁的那个春天,注定是要与明媚无缘,与浪漫无缘。

“万古贞魂倚暮霞”,是承句。由当下“一春”的“雨”,一下子拉到了“万古”的“魂”。时空的“实”与“虚”,“物象”与“精神”被起句暗藏着的一问,走投无路了,怎么办?连缀到了一起。诗人用“万古贞魂倚暮霞”来做回答:心中自有不死不灭的民族之魂魄支撑着,暮色愈浓,如铅般沉重,也无可奈何得了我!贞魂之“贞”是什么意思呢?汉语词典说,本意是用火烧鼎来做占卜。引申义有二。其一是坚贞,坚定,矢志不渝。屈原在《九章》中痛哭:“贪枉兮党比,贞良兮茕独。”。其二是贞洁,特指妇女恪守一夫,不改嫁。先秦有一首乐府,中间唱道“呜呼哀哉兮死者不可忘。飞鸟尚然兮况于贞良。”这句诗的原作者李义山就是在咏叹韩凭夫妇坚贞之品节终古不变,写出了一种上冲霄汉的光影。另外,“贞”还可借用为“正”。有“廉贞”一词,就是这个意思。把“贞”的解释拿出来,诗人物外之意就在其中了。从为人妻的角度,从为国之臣民的角度,从自身志于莲“中通外直,出尘离染”精神的角度,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转结联是这样写的:“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从万古追溯与承继之中,回到现实,回到十分具体的现实,就在昨天,昨天的晚上,望向西面的秋塘,有月,有荷,似乎还可以看见荷叶上的露珠。今天,我已经是孑然一人了,但是我心中有荷,我就有了强大的生存支撑。迦陵师在谈到这一句的时候说道:“梦见西池有一天凉露撒在荷花池上”。想象一下,那是怎么样的景致呢?朱自清曾经描绘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梦醒以后,想着,什么人配有这种境界,什么人配看到这种景色?只有天上不染尘埃的明月。

迦陵师这首咏荷是深得苏辛精髓的,她把个人抒怀融汇入责任担当之中。为了我的丈夫,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一生钟爱的诗词文化,我不能倒下。“独陪明月看荷花”,看似是孤独无依,其实是一份明确的坚毅的持守。这份坚毅,又源自于内心强大的精神觉醒。心中有荷花的诗人,其言谆谆,高妙卓荦。这里的“看”,其实是崇仰,是礼敬。

我们读过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亦是在“独陪明月看荷花”,可是有担当寄寓的迦陵师,与旨在抒发淡淡忧愁的朱自清,所表达的情愫,真的是天壤之别。在不安定的生存中,写出坚定不移地“贞魂”来,困窘万分的小小女子在诗里,显出来的是高大,甚至是伟岸。在动乱中,在坎坷路上,她是自己的英雄,是家的英雄,又何尝不是咱这个民族千万个英雄中的一个!

三、 在我之审丑中实现我之价值审美

《群芳谱·荷花》这样说:“花生池泽中最秀,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而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君子也。”《本草纲目》对荷花的记述是:“夫莲生卑污,而洁白自若;南柔而实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纱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

晚年的迦陵师,对于一生所奉若神明的荷花,有了更多深层次的生命感悟。这个时候她笔下的荷花,无论是出现在诗中还是词里,除了高洁以外,还多出了什么呢?

2002年,在世界各地讲学的同时,开始在南开校园任教的迦陵师,78岁高龄了,依然任教,在南开大学的讲台上忙碌着。马蹄湖有校方特意为她辟植出了的一片荷塘。来来去去,日复一日,她看到马蹄湖中夏日荷花盛开,深秋枯蓬寥落的景象,又是非常感触,写下了一首《浣溪沙》,副标题是“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诗中写道:“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顺便要说一句,南开马蹄湖的荷花是幸运的,如同清华西园荷塘一样,因了迦陵师的缘故,因了迦陵师多次题写诗词的缘故,有名了,且名载青史了。

常人写荷画荷,多取“映日”之别样鲜妍,尘泥不染的清高来下笔落墨。而晚年的迦陵师,笔下浣溪沙的荷,画风大变,荷塘里的花是“凋”的,还已经“凋尽”了。凋尽花瓣的秋荷,人们称之为“枯蓬”;连蓬也见不到了的冬荷,人们称之为“断梗”。如此景致,也有可诵可赞之处吗?有的。著名的青年画家李老十自号“破荷堂主”,个性独立,绝不随波逐流。在疾病折磨中,他“孤魂怪笔”,画面上但凡画荷,便是以残叶枯蓬为主打。他有诗云:“遍写荷塘不见花,风卷残叶乱如麻。胭脂买笑寻常事,谁解枯蓬胜艳葩。”在李老十的心里,审丑,亦为审美,且比一般性审美更为深刻。因为不一样的阅历,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心态,对于生命价值,对于生命的沉重,一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悟,便会更加多地去关注审丑。“谁解枯蓬胜艳葩”?这既是一问,也是一答,更是一份傲然。迦陵师在备尝人生艰难之晚年,在四顾空壁,茕茕孑立之晚年,她与常人不同,即使跟李老十比较,也大有不同。不同的是她不会去发文质疑,悲秋愤世,甚至弃世,她有传播诗词文化的使命担当,所以,她也会像李老十一样,很深刻的观赏,并将秋塘败荷的丑景纳入笔下。但是,她与李老十绝然不同的是,她看到的败荷,想到的是“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短暂,但人是拥有有价值的的东西的,可以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这样,可能真的就无愧于天地了。只是,这个价值在哪里?把这个价值放在哪里呢?迦陵师认为,人的价值,是自己的生命与精神追求。在自己的迟暮之年,被南开大学盛情接纳,迦陵师是十分感恩的。即使是高处不胜寒,即使凋零于秋风,但是天地之间自有知音,初心不改,无怨无悔。

老了,花落了,年华早逝,成了一个柔弱的孤寡老人,而且一无所有,可是愿望还在,愿望还很强烈,很痴迷,很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文化,为后来的年轻人,做一些事情。“千春犹待发华滋”的结句,写得从容优雅,却又是雅音妙现:只要有种子,千年以后,倘若能够遇到一点点水,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实,莲花会长成莲子。我期待着,是为“千春犹待发华滋”。在南开大学,人们常常看到90多岁的迦陵师,还在讲台上站着讲课,还在侃侃而谈,谆谆教诲。

迦陵师在自己的价值追求写入诗词,她是毫不避讳的。在《荷花五讲》讲到这首浣溪沙时,她说:“也许,我不在了,但是我写的书,我讲的课,也有声音,也有图像,也有文字,都还存在,说不定有一个人他会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偶然听了一句话,能够引发他一点对于诗词的爱好,对于人生的关怀,对于文化传承的一种起步,说不定会有的,这也就足可自慰了。”2012年,在北京横山书院演讲,她说: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结果了,“我就没有白活,我就没有白写。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这首浣溪沙,我把它视为迦陵师诗词创作第三阶段的代表作。说到第三阶段,迦陵师这样表述:“近数年中,研读清真、白石、梦窗、碧山诸家词,深有体会,于是所作亦趋于沉郁幽隐,似有近于南宋者矣。”

那么南宋者沉郁幽隐,是一个什么状态呢?迦陵师有一本书,名为《南宋名家词选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家有空可以翻看一下。有学者认为,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多黍离麦秀之悲,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寓其家国无穷,身世盛衰之感,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可以说,南宋词作,“有我”的艺术取向在赋化为词的艺术探索中,与迦陵师创作取向暗合。

与迦陵师一样,在荷花质朴之烟火人生的世界里,我们这些有志于传承光大中华女子诗词的人们,遨游于诗词感发生命的长流之中,并期待着,我们的米粒之光热,能够带领更多的人们,把这条兴发感动的长流,生生不息地绵延下去。

在本届论坛的筹备过程中,我们通过迦陵师的秘书教授,向迦陵师汇报了我们追随她正在实施中的微薄努力。在此,借本届论坛,我们向尊敬的迦陵师致以时代的敬礼!祝愿迦陵师诗词生命之树万古长青!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endif]《迦陵论诗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if !supportLists]2、[endif]《迦陵论词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if !supportLists]3、[endif]《迦陵诗词稿》中华书局2007年2月

[if !supportLists]4、[endif]《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if !supportLists]5、[endif]《中国古典文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if !supportLists]6、[endif]《梦莲诗话》商务印书局2017年10月

[if !supportLists]7、[endif]《人间词话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if !supportLists]8、[endif]《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2015年3月

[if !supportLists]9、[endif]《荷花五讲》商务印书馆2015年9月

[if !supportLists]10、[endif]《独陪明月看荷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6月

[if !supportLists]11、[endif]《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李老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老十荷花、李老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
XML地图html地图谷歌留痕
http://sccu1.apics8.org/2019096/qq_45_fycz.html http://7hu94.cfcoa.org/2019096/qq_101_vmnh.html http://www.attachmentcenter.org/2019096/qq_998_dpyi.html http://www.f4phantom.org/2019096/qq_291_zqfg.html http://kuu02.kingdom-come.org/2019096/qq_135_hkgb.html http://www.riskyzone.org/2019096/qq_4_mflu.html http://www.cfcoa.org/189/160xxeur0q.html http://www.countyconnections.org/189/04xx305qz.html http://2bh5e.noqers.org/2019096/qq_011_izfp.html http://jhkgs.saesp.org/096/49xxtx06i.html https://ooia.de/collections/vendors?q=增加电报粉丝与订阅👉SMMFS.COM👈➡️【SMMFS.COM】增加粉丝,GsV https://hndautomotiveparts.com/ar-lb/collections/vendors?q=电报帖子刷投票👉SMMFS.COM👈➡️【SMMFS.COM】克隆群组,Kgu https://cap50.com/?action=QUERY&s=Telegram帖子阅读(SMMFS.COM)帖子转发,2Ww https://metier.com/collections/vendors?q=tg群粉丝👉【SMMFS.COM】粉丝数量,Wvo https://www.arantraditions.com/collections/vendors?q=tg帖子点赞👉【SMMFS.COM】频道刷粉,qof https://www.arraut.com/?type=59&s=telegram刷关注(SMMFS.COM)视频保存,CB5 https://thefunshop.com.na/collections/vendors?q=电报帖子反应👉SMMFS.COM👈➡️【SMMFS.COM】真实用户,96O https://www.bakertilly.se/?s=telegram拉活人✅SMMFS.COM✅订阅者,uQh https://carolina.overdrive.com/search/series?query=电报频道帖子加浏览(SMMFS.COM)刷粉渠道,RXn https://hairlust.se/collections/vendors?q=telegram刷关注(SMMFS.COM)刷粉网站,Yo6